设计模式|适配器模式(Adapter Pattern)

04-19 1524阅读

文章目录

  • 结构
  • 优点
  • 缺点
  • 示例
  • 装饰器和适配器有什么区别
  • 常见面试题

适配器模式(Adapter Pattern)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,用于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所期望的另一个接口。这种模式通常用于解决两个已有接口之间不兼容的情况。适配器模式使得不兼容的接口能够协同工作,而无需修改已有的代码。这对于集成已有代码库或者第三方组件时非常有用,因为它可以帮助在不破坏现有接口的情况下实现必要的功能补充。

结构

在适配器模式中,有三个主要角色:

设计模式|适配器模式(Adapter Pattern)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  1. 目标接口(Target Interface):客户端所期望的接口,适配器将会实现这个接口。
  2. 适配器(Adapter):适配器是一个类,它实现了目标接口,并且包装了一个或多个被适配的类的对象。适配器通过调用被适配类的方法来实现目标接口。
  3. 被适配者(Adaptee):被适配的类,它拥有客户端所需的功能,但是其接口与客户端期望的接口不兼容。

优点

  1. 解耦性增强: 适配器模式可以将客户端代码与具体的被适配者类解耦,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,降低了耦合度。
  2. 复用性提高: 适配器模式可以重用现有的类,而不需要修改其代码,只需编写一个适配器类即可。
  3. 灵活性增强: 可以在不修改现有代码的情况下引入新的功能,只需要编写适配器类来适配新的功能即可。
  4. 增加了系统的扩展性: 当需要添加新的被适配者类时,可以很容易地编写新的适配器来适配这些类,而不会影响现有的代码。

缺点

  1. 增加了代码复杂性: 引入适配器会增加代码的复杂性,特别是在系统中存在大量的适配器时,会增加代码的维护成本。
  2. 过多使用可能会导致系统变得混乱: 过度使用适配器模式可能会导致系统中存在大量的适配器类,使得系统变得混乱难以理解。
  3. 性能损耗: 在适配器模式中,由于需要进行额外的适配处理,可能会引入一定的性能损耗,尤其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。

综上所述,适配器模式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提供方便和灵活性,但在设计时需要权衡其优缺点,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系统复杂性增加。

示例

假设有一个 Rectangle 类,我们希望能够使用它来计算面积,但是它的方法名是 calculatePerimeter() 而不是我们期望的 calculateArea()。我们可以使用适配器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首先,让我们创建目标接口 Shape:

// 目标接口
interface 
VPS购买请点击我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主机测评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目录[+]